2022年,在学校党委、主管校长的正确领导下,在学校各部门的大力协助下,中心克服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结合已有的教学资源基础,搭建教师发展线上服务平台,保障了中心工作的顺利开展,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工作总体情况
中心结合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及2035年远景目标,紧紧围绕“一体两翼,四段递进”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开展各项培训工作,发挥名师服务社会职能。依托项目申报和课题研究,积极引导教师探索课程改革创新,推进教学改革研究。建设优质学习资源,优化教师教学环境,进一步提升中心支持服务能力。
依托各类教育培训平台,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势,组织教师参加校内外各项培训研修2398人次,其中新教师岗前培训25场次,参与教师1483人次,课程思政、信息技术、混合式课程建设、质量管理体系和法律法规、虚拟实验室建设等方面培训24场次,参与教师915人次。
中心立项教育部产学研合作项目1项,吉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结题2项。
在第二届吉林省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中,学校10名参赛教师均获奖,其中3名教师荣获一等奖,4名教师获得二等奖,3名教师获得三等奖,光电工程学院马辰昊老师被推荐参加第二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并荣获全国三等奖。荣获国家教指委举办的比赛23项奖项,其中国家级8项,省级15项。
督建了学校第二批智慧教室5间,建筑面积600平方米。与首批智慧教室合计,现有智慧教室8间,总建筑面积达1000平方米,大大提升了学校课堂教学环境。
扩大学校在省内高校的影响力,学校当选为吉林省教发联盟副理事长单位,副校长付跃刚当选联盟副理事长,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主任兼教务处处长侯玉秀当选联盟副秘书长。
二、主要任务完成情况
(一)依据新教师成长阶段,实施了分级培养。
1.注重青年教师培养,为新入职教师配备导师。为加强新教师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培养,帮助其尽快适应工作岗位要求,为74名新教师配备导师,完成47名新教师导师的中期检查和27名新教师导师的期满考核。
2.抓好岗前培训过程管理及教师资格证申报工作。为帮助新教师尽快掌握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熟悉教学过程各环节,具备从事高等教育教学的基本能力,中心组织了新入职教师校内岗前培训。校内岗前培训历时两个多月,举办了21次讲座,2次教学观摩,2次实践演练,共计59个学时。
组织58名新教师参加了吉林省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全部顺利通过培训考核。按照吉林省教育厅的统一部署,经过网上报名、现场确认、体检等环节,共有60名符合条件的教师申请了教师资格认定。
3.完成新教师试讲和认证考核工作。组织完成了新教师教案、教学大纲及试讲视频材料的审核工作。因疫情影响,考核采用“线上视频审核+答辩”的形式,积极协调督导专家、学院专家和考核教师,保证线上考核有序进行。共有55名教师通过了试讲考核,42名教师通过了认证考核。
4.新入职教师电子成长档案规范管理。关注新入职教师的职业规划和成长过程,为60名新教师整理了个人成长档案,积累教师学习、成长过程中的点滴材料,记录新教师的成长足迹。
(二)围绕青年教师需求,以培养优秀教师为目标,开展教学科研能力提升培训。
1.构建覆盖全体教师的网络培训服务体系。组织学校教师参加网络培训。发布【“疫”起行动 教发在线】线上教学活动答疑小课堂,确保疫情期间线上教学活动高质量开展,解决广大教师在线上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在长理工教师发展交流QQ群发布讲座学习资源30余场,包括吉林省高校名师在线公益讲堂、超星教师发展直播讲堂、线上名师讲坛等专题内容,丰富了教师在线学习内容。
2.整合利用校内外的优质资源,开展“定制培训”活动。为更好的辅助我校教师进行线上教学及课程建设,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2022年为教师开展“雨课堂一体化平台”线上教学专题培训、超星“一平三端”智慧教学应用专题培训6场。与教务处、文学院合作开展“文苑讲坛”系列讲座5期,以文学艺术点燃心灵,赓续中华优秀文化。参与师生共计13761人次。
与上海复旦大学定制开展FD-QM高等教育在线课程质量标准培训。中心组织13名教师参加此次学习培训,并推荐文学院曹磊老师为本次培训的引导员,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卢利平教师为本次培训的实习引导员。
3.聚焦教学改革,开展教学研究培训。针对教师在教学研究中存在的选题难、教学研究能力、成果凝练能力弱等问题。邀请延边大学俞爱宗教授、吉林大学于双成教授线上开展课题申报与成果研究培训,参与教师250余人次。
4.加强国内外访学,提升青年骨干教师水平。依托国家留学基金委出国研修“地方合作项目”和“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项目”,选派2名教师为2022年“地方合作项目”人选,2名教师为“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项目”人选。依托省属高校双特色建设“四新”专业人员海外研修项目,选派3名教师为该项目人选。依托国家中西部高等学校青年骨干国内访学项目,推荐2名教师为该项目访问学者人选。
(三)提升管理水平,开展教学科研管理人员培训。
为全面落实中央教育评价改革任务,把握新一轮审核评估内涵,提升本科教育教学质量,中心联合教务处组织教学管理人员进行了3次审核评估培训。为加强武器装备科研管理水平,提高质量管理体系人员的质量管理体系知识和质量意识,熟悉相关法律法规,组织全体质量管理体系人员进行了培训,参与教师共计110人。
(四)发挥名师服务青年教师、服务学校、服务社会的职能。
1.教学名师指导新教师微格教学演练。教学名师、督导组成员组成指导教师团队,就教学设计、教学内容、课堂表现、教学反思、教态、板书等诸多方面对新教师微格教学进行指导,帮助新教师规范与改进课堂教学,提升综合教学能力,为他们即将走上讲台打下坚实的基础。
2.名师辐射省内,引领教师专业发展。向省内高校教师免费开放线上讲座、培训,促进资源共享,充分体现名师的引领作用。
国家级一流课程负责人、省级教学名师张肃和省级教学竞赛一等奖获得者姜琳琳做客吉师吉课吉林省高校名师在线公益讲堂,主题为“成长活力与学习效果双提升的对话式课堂设计与应用”和“爱国主义的信仰意蕴”。国家级一流课程负责人、省级教学名师黄根哲老师做客超星第九季直播讲堂,主题为突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物理空间的“新工科”人才培养创新实践。中心教育技术培训师伊向超受邀为吉林化工学院新教师做PPT培训。
(五)教学改革研究和教学竞赛工作稳步推进。
1.深化改革、项目引导,开展教学改革研究工作。中心立项申报教育部产学研合作项目《数字化赋能项目式教师培训优化研究》,意在通过数字赋能,提高项目式教师培训效果。完成了吉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新时代地方高校教学督导制度改革与发展研究》和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一体两翼,四段递进”高校教师发展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以长春理工大学为例的结题工作。
2.加强选拔和专项培训,教学大赛取得历史性突破。通过严格遴选和赛前专项培训,在“超星杯”第二届吉林省本科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中,学校10名参赛教师全部获奖,其中3名教师荣获一等奖,4名教师荣获二等奖,3名教师荣获三等奖,学校荣获大赛优秀组织奖。光电工程学院教师马辰昊被推荐参加第二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并荣获全国三等奖。荣获国家教指委举办的比赛23项奖项,其中国家级8项,省级15项。
(六)提供教师优质学习资源,优化教师教学环境。
1.借助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促进教师多元学习。依托多个线上学习资源平台如“超星”平台、“雨课堂”平台等,建设了新时代“四有好老师”学习资源专题、长春理工大学2022新教师岗前培训课程等线上学习资源;整理、转化数字课程资源累计70余学时,线上开放分享。
2.建设智慧教室,完善教师发展保障条件。建设第二批智慧教室5间,建筑面积600平方米,大大提升了学校课堂教学环境,便于教师开展翻转课堂、PBL\TBL等教学模式探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同时,中心举办了“2022年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系列活动”首期分享会——智慧教室辅助教学操作使用培训,提升了教师使用智慧教室的技能,促进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
三、存在的问题与困难
(一)疫情原因,线上培训效果难以评估。
受疫情影响,培训形式均采用线上方式进行,虽进行了培训过程管理,但实际培训效果较难评估。
(二)教师交流咨询平台还需完善。
中心需进一步完善培训专家库,立足教师交流咨询服务平台。根据教师不同专业、学科不同层次的发展需求,成立各种不同“学习共同体”,营造全员参与,全员发展,共同进步的教师发展氛围。